Context见[上篇](/picks/现实一种)。 先锋派太爽了,直接发疯就完事了。就爱写疯子,天天发疯。有什么超现实的元素就丢给疯子就好了。被社媒规训、内化自我审查的时代,有个这样的情节道具实在便利。先锋派里的疯子就是古典西方文学的吉普赛人,浪漫、不...
五月份的时候去圣地亚哥旅游的时候读的。 第一天到了圣地亚哥之后,落地后发现自己把手机在网约车上后找路人打了电话给司机拿了两倍的小费请他送回原地。等待的时候,坐在马路牙上读这本书。后来,在酒店大厅喝着免费赠送的啤酒等着人的时候继续看,几个小时很快过去。那是...
影响我对一本书评价好坏的因素很大程度和书无关。我不是什么严肃的文学批评家,尽管我中学时曾对这样的职业有着无限的遐想。评价书和评价电影、食物、房屋、工作等等一样,只要不是太差,那它给我的感受很大程度被它出现的方式和时机影响。如果三年前,或者现在我读到这本书,...
周末坐在纽约图书馆看的。评价为挺有意思看一乐。
“找”是村上作品不变的主题。 抑或不是。我印象中是这样了。至少前期作品是这样。 主人公在找什么呢?一开始是那只狗,后来是弹子球机器。 他找的东西都是非人之物。他对人却从来没有什么感情。和和双胞胎女孩睡了几个月,最后还是不知道两人的名字,或者怎么区别开...
隔了不知道多久又看了一遍。 其实按照常理来说,我不会在这时候翻开一本中文书。这个概率太小了。首先,在湾区,中文书并不好获取;其次,湾区的气氛怎么样也说不上是个看书的气氛。如果不是仿佛执念一般地强行买下了村上能找到的所有纸质书,再执念一般地历时一个月(我算...
断断续续看完了,我承认,最后几章节可能看得不是那么认真。我在教室里面看,在床上看,在地铁上看。为什么看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我想要疗伤。 书中有几个核心的概念:"父母自我""儿童自我"和"成人自我","你我,好与不好"的四个象限,以及人生剧本和自证预言。我想...
我大概看明白了,作者明面想要问的问题是人的情感是不是纯物质的,是不是可以被另一个有着完全一样记忆的人取代。作者的答案是否,因为人不仅仅是物理的自己,人的外延包括了人在旁人心中的定义。 记得最深刻的是咖啡杯女士和雨衣男人以及他们分离之后四十年的重逢。可能我...
本篇的日期标注为2021年是因为搬运豆瓣账号的读后感日期。 羊作为明治政府不顾一切推动现代化的象征被小说作为邪恶、有操控和寄生欲望和能力的意象。那是“美丽得令人眩晕、邪恶得令人颤栗”的超凡力量,通过诱惑人来控制外部世界。 四年前读的时候只被纷繁复杂的意...
The Defence of Poetry. Poets override 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Yey! I read the original English edition.